清晨糯米香喚醒記憶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透過窗櫺灑落,廚房裡,糯米浸潤的香氣漫散在空氣中,像輕柔耳語,細細召喚著記憶。我依稀記得,那年隆冬的早晨,母親在灶頭前忙碌,甩勻手中的糯米與糖,熱氣裊裊升起,她輕聲哼著老歌,一勺一勺將米糕糊撥進器皿。當她揭開粗麻布蓋子,濃郁甜香伴隨米糕凝實,我端起碗,指尖沾到半溶黏稠,輕送唇邊,綿密彈牙,舌尖瞬間被暖化。那是她離家前,特意為我捧上的最後一碗米糕,我在冬日氣息裡,嘗見她的溫柔。
一碗米糕盛載的故事
母親常說,這碗甜米糕是她自外婆家學得的手藝。外婆出生在南部鄉間,每逢農曆過年或喜慶,總會以米糕祭祖。家中的醃菜、桂花蜜和秘製紅豆餡,都是那時的標配。小時候,我坐在矮凳上,目不轉睛地看外婆摺糯米,將糖與鹽輕撒。後來長大,我跟在母親身後,模仿她抱著鍋鏟劃圈炒糯米的姿勢;但第一次動手,因火侯控制不當,苞米焦了,整鍋皆苦。母親並未責備,只在暗處接過鍋鏟,替我一匙一匙翻炒,柔聲教我細看冒泡的高度,耐心示範何時該關火。從外婆到母親,我接過的不僅是米糕配方,更是跨越三代的文化記憶與親情聯結。
未來誰續寫家味傳奇
時光流轉,如今回到城市的廚房,我依然能看見母親的背影。孩子們一見米糕總嫌甜膩,桌上常剩三分之一。我曾試圖寫下配方筆記,甚至拍攝短片教學,寄給住海外的弟弟,盼他在異鄉也能重溫暖意。但我知道,比起粉絲數字,真正敲門聲是家人圍坐時,還想要第二碗的渴望。於是,我在每年冬初,邀請母親或外婆與我同做,細數那些年我們一起用手攪拌、用話語攙扶的片段。未來,當我們中的誰離開,這一縷米香是否仍能在新一代的記憶裡綻放?或許答案,藏在下一碗米糕裡等待品嘗。
邀請連結: https://examp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