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路菜

別再烘焙崩潰!三代傳承×5次實驗秘訣,讓檸檬奶油霜餅乾吧完美出爐

檸檬霜氣息從烤箱溢出
那是黃昏時分,廚房的暖黃燈光映在烤箱的玻璃門上,一股淡淡的檸檬清香悄悄溢出,像是記憶中某個午後的心跳。我把烤盤拉出,晶瑩的餅乾吧還會微微顫動,透明薄脆的表面透著融化的奶油霜,檸檬皮細屑在金黃的基底上閃著光。我咬下一口,碎屑在舌尖化開,柑橘香氣鮮明卻不突兀,奶油霜的淡鹹與奶酪(cream cheese)微酸彼此拉扯,像是時光在味蕾上編織的劇本。空氣裡還殘留剛拌勻蛋與細砂糖的微甜,以及烘烤過程中堆疊的香氣層次:有如外婆冬日廚房裡熱騰騰鳳梨酥的溫度,也帶著學校手作社第一次試做磅蛋糕時的忐忑。檸檬奶油霜餅乾吧,像是把所有家人的記憶都切成一格格,透過蒸氣與香氣,在廚房裡重疊、交織。

三代手巧的秘密配方
這道餅乾吧的前身,其實源自我大哥遠赴美國麻州波士頓(Boston)留學時,被學校甜點社推薦的檸檬磅蛋糕。當他帶著食譜回國,媽媽翻譯、改良,改成更適合台灣烘焙習慣的餅乾吧形態:小氣泡的奶油餅乾團裡,揉入更多檸檬汁與細皮屑,然後鋪上由奶油起司、糖粉、少許鹽調成的霜。那年過年,我們一家人第一次在阿公家廚房裡試做,長長的烤盤只烤出兩盤,吃不到一晚就被秒殺。媽媽說,她的靈感全拜外婆在屏東打冬(過年祭祖)時,擺上的客家鹹蛋糕所啟發:鹹甜交錯,層次分明。後來我接過烤勺,跟著她一邊過磅一邊聊天:配方寫在奶黃筆記本的扉頁上,左頁是食材、右頁是媽媽的補充註解:烤溫要留意上下火分布、奶油與蛋一定要回溫至室溫、霜的糖份也可稍減。那雙手已不在廚房轉動多年,但配方,像是她從生命裡一路走來的溫度。一次次實驗、一次次調整,從最初過乾到最後濕潤均衡,我們足足測試了五次,最後定案成為家裡的新年必備。

下一代,還願意學嗎
幾年過去,弟弟帶女友來訪,他們趁空檔偷學一個步驟,就把奶油霜打得過稀,餅乾吧軟塌掉一大片。我看著他們相視苦笑,好像、又像當年的我。年輕一代喜歡更甜或更花俏裝飾,Instagram(IG)上都有各種彩色霜淇淋淋法,但這份淡淡微酸的奶油霜,卻更能在齒間留下一個溫柔的記憶。我開始想,如果有一天孩子們忙於事業,還會願意在年節前回家,和母親一起過篩麵粉嗎?或是把奶黃筆記本拍成短影片,留在雲端裡?
我試著把配方抄進手機備忘,「室溫奶油155克、細砂糖75克……」一字不漏,然後錄了媽媽解說的聲音。但我更期盼,他們能在烤箱門前抬頭,聞到那股熟悉的檸檬氣息,然後回頭看見我笑得有點眼眶潮濕——就像我第一次學做磅蛋糕時,媽媽在我背後的背影。
許多年後,或許他們只記得那一抹酸甜,也可能忘了配方裡的半撮鹽。可我仍想問:當檸檬奶油霜邂逅餅乾吧的瞬間,誰會是下一個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