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路菜

一碗米糕串起三代童年記憶:3種元素如何延續溫暖與獨特情感?

早晨廚房的米糕香
陽光剛剛透過窗框,斑駁地灑在厨房小檯面上,空氣裡混雜著糯米蒸熟後微微的奶香與焦糖色的醬油淋落鍋底的滋滋聲響。那香氣總在五歲的我被鬧鐘吵醒時,先一步跨進夢裡:一鍋剛出爐的家鄉米糕還在悶蒸,母親把鍋蓋掀開的瞬間,暖氣伴著熱氣一同溢出,幾分甜、幾分鹹,卻是最慣常卻也最能撫慰童年的味道。我總是蹲在木椅邊,大口咬下一小截,米粒與醬汁在唇齒間輾轉,頓時有股安全感,像被母親的雙手攬在懷裡。

媽媽的傳承配方
這道米糕是外婆從家鄉帶來的客家菜,母親說,傳統的配方只有三樣佐料:糯米、老抽與一匙砂糖。外婆每年春節必做,揉米、淘米、浸米,要整整泡上一晚;翌日清晨先把砂糖與老抽攪勻,再將浸透的糯米一層層鋪進蒸籠。翻蒸的時候,母親總在一旁哼著童謠,手指靈巧地撥開沾黏的米粒,彷彿撥散歲月的煩惱。那雙鏽色的鍋鏡,印著她認真又帶點笨拙的身影;而鍋蓋上還殘留著祖母的指紋痕跡,每一道細紋都像一頁家族史。
母親常說,這碗米糕承載的不只是舌尖的飽足,更是一種家族的向心力:兄弟姊妹吵架時,圍坐一起分食一指深的米糕,爭執瞬間就被化解;客人來訪,第一句話往往是:「聞得到米糕香嗎?」它像是一張無形的邀請函,讓人重新聚攏在餐桌旁。

誰會繼續這碗味道
如今,母親的手已不再那麼俐落,她眼裡的笑聲多了幾分感慨。我試著學她的步驟,卻常在蒸籠邊悶糊了幾鍋,或是在老抽的勾兌上拿捏失當。年幼的孩子對這樸實無華的味道興趣缺缺,說要改加巧克力醬或番茄醬,讓我霎時心酸:這碗米糕的秘密配方,是否會隨著下一代的口味而斷裂?
我把配方記在手帳,也錄了教學影片,想留給還沒出生的孫子孫女。偶爾,我會拿出那個鏽色鍋鏡,指著幾道細紋告訴孩子們:「這是外婆的手印,妳們要學會的第一堂課,就是用心記住家的味道。」
也許未來,米糕的形狀會改變,佐料會多樣;但我相信,當客家糯米的黏稠與醬油的甘醇再度在蒸籠裡相遇,總有一天,這股香氣會跨越時代,重新把人拉回那個充滿陽光與笑聲的早晨。

邀請連結: https://foodmemory.com/join